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游会网址是什么 > 新闻动态 > 1962年中印战争:林彪的自卫反击!
1962年中印战争:林彪的自卫反击!
2025-05-22 13:39    点击次数:106

01、毛主席想了几天几夜也没想通

毛主席想了几天几夜都没想通:印度为什么要和我们打仗。

我们主张“以和为贵”,主动让步,邀请谈判求和,但印度得寸进尺,步步紧逼,频频挑衅。

1962年,我国刚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农业大幅减产,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面临极大困难。

部队装备和供给非常困难。台湾方面也趁机活跃,叫嚣要反攻大陆。

对外关系方面,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把在中国所有的专家资源全部撤离。

在外事访问中,周总理和缅甸和尼泊尔分别就边界问题进行了友好边界协定,唯独印度,怎么协商都不行。

当时的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高,影响力大。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言人,是中东、朝鲜、非洲问题仲裁者。印度的首脑更是美国总统、苏联书记的座上宾。美国一直不断对印度援助,苏联也在印度大肆建厂,帮助印度发展经济。

但印度在边境的做法却恬不知耻。“在中印任何争议边界持续推进,一直推进到不能推进为止,从而造成既成事实。”印度一直推进到了中国边防战士的眼皮底下。

被别人挑衅的家门口了,再不还击似乎真让人觉得咱们怕了印度。可考虑到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中央的意思依旧是以和为贵。

02、以和为贵换来的是印度的宣战

为了避免战争,毛主席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在杭州会议上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的要和平谈判,中国必须接受印度的主张。尼赫鲁拒不接受中国的建议,反而变本加厉的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并且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

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然而,中国下令后撤20公里,仅仅换来了中印边界2年的和平。

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此次索要的领土,相当于一个福建省大小,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

到了1962年,中印局势越发紧张起来。麦克马洪线,是中国的底线,一旦印度军队穿过麦克马洪线,就意味着印度单方面向中国主权、中国领土完整发起挑战。

然而在1962年6月,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东段,短短两个月,在中国境内,印度军队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已经不是挑衅了,这完全是宣战了。

1962年9月2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首次使用勿谓言之不预也的外交警告,告诉印度尼赫鲁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

当时高傲的印度军队并不撤军,反而加紧投入了两万多的兵力,和中国解放军做好了一决雌雄的准备。

03、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1962年10月18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等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同时有关将领罗瑞卿、杨成武、张国华、王尚荣、雷英夫参加,外交部的章汉夫和乔冠华也到会。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他俩汇报完,周总理接着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04、林彪的诱敌深入战术

此次作战以林彪为总指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为前线总指挥。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泽东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就把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准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干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经过两个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印军两个旅和三个旅的大部,击毙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毙、伤、俘达尔维以下官兵8700余人。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

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

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